醫師昨天表示,不少患者排便習慣不好,蔬果吃得少、水喝得少,導致腸子壓力大,形成憩室症,糞便卡在腸壁鼓出的袋子中,一旦無法排泄,就會變成糞石卡肚,甚至發炎。
書田診所大腸直腸肛門科主任在記者會表示,排便不順或忍著不上廁所,再加上纖維質吃得不夠、水喝得太少、不運動,都會造成腸子壓力太大,而腸壁薄弱處就會產生憩室,像是個小袋子一樣鼓起來。
因為鼓出來的袋子很小,一旦糞便卡在袋子裡,水分又被吸乾,就會變硬,更加排不出來,形成糞石卡肚。
參考來源:新聞
面對滿桌佳餚,很多人會說:「趁熱吃!」不過,不管是為了血糖,還是為了身材,飯「冷」了再吃,可能更好。
較難囤積脂肪 熱量相對較少
營養師指出,加熱後冷卻的隔夜飯、壽司飯等,裡面所含的「抗性澱粉」比例變高,由於這種澱粉在小腸難消化、血糖上升速度慢,跟一般澱粉相比,不僅較不容易囤積脂肪,連身體吸收到的熱量也相對少。
抗性澱粉跟一般澱粉有何不同?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營養室主任指出,澱粉是由一長串的糖分子連結而成,身體要先把澱粉拆解成小分子的糖,然後才能吸收利用。抗性澱粉跟一般澱粉的差別,就在這些糖分子「連結」方式的差異。
一般澱粉的連結方式容易被消化道裡的酵素切斷,所以容易消化、吸收;而抗性澱粉的連結不容易切斷,消化、吸收所需要的時間也就變長,所以血糖相對比較不會上升。
隔夜飯壽司飯 抗性澱粉較高
目前已知,除了豆類、全穀類等未加工食物,或是生的馬鈴薯、地瓜、香蕉等食物裡富含抗性澱粉以外,烹煮過後冷卻的澱粉,如隔夜飯或壽司飯,也因為澱粉老化的過程,改變了部分澱粉的連結,也有抗性澱粉。
馬偕醫院營養師指出,日本人曾經拿壽司醋飯跟一般白飯比較,結果發現,如果吃下白米飯之後、血糖升高的效應是100,吃下同份量的醋飯、血糖升高的效應只有67。除了醋發揮效用外,冷飯的抗性澱粉高,也是原因之一。
「平穩的血糖值,就比較不容易餓」,對於一些血糖低就想吃東西的人來說,血糖穩定可以降低過量飲食的機率。如果攝食總量一樣,比起血糖暴起暴跌,血糖平穩,身體比較不會把能量轉化成脂肪存下來。
資料指出,每公克澱粉可以提供4大卡的熱量,抗性澱粉每公克平均提供2.8卡熱量,對於血中胰島素偏高的人,每公克抗性澱粉僅提供2.2卡熱量。
抗性澱粉的熱量雖然相對低,但總量控制仍然不能忽略。馬偕醫院營養師趙強認為,抗性澱粉只是「難消化」而非「不消化」,在長達6公尺的小腸段中,每個人可能因為體質不同,而有不同的消化表現,即使選擇的食物含有較多抗性澱粉,一樣要進行總量控制,不然血糖仍然可能過高,體重也一樣可能失控。
此外,當較多抗性澱粉進入大腸,在腸道裡的細菌會將這些抗性澱粉拿來利用,可能因此出現脹氣,甚至是腹瀉等表現。
健康小叮嚀
●忌精緻、換粗食
有殼的穀類所含的抗性澱粉比脫殼後的白米多,將本來的白米飯換成五穀飯,白吐司換成雜糧麵包。
●忌久煮、保鮮脆
醋溜馬鈴薯、生磨山藥泥,能保有較多的抗性澱粉,若做成馬鈴薯泥或是山藥排骨湯,會降低抗性澱粉。
●冷飯不需熱炒
白米飯換成壽司醋飯,多餘白飯冰入冰箱、隔夜加溫可再吃。
美國最新研究發現,想快點減輕脂肪肝病情,最好減少碳水化合物攝取量,這招會比控制熱量更有效。
美國德州大學西南醫學中心內科副教授傑佛瑞‧布郎寧(Jeffrey Browning)為研究首席作者。他指出,這項研究或可應用於治療多種疾病,包括糖尿病、胰島性抗阻與非酒精性脂肪肝等。
研究人員將十八位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分成兩組,一組採用低碳水化合物飲食,每天只能吃二十公克以下澱粉,相當於一小根香蕉或半杯雞蛋麵,另一組則是採取低卡路里飲食。兩組都維持十四天時間。
後七天,研究人員讓患者食用冷凍食品,這些冷凍食品都是根據患者的碳水化合物攝取量、熱量需求所調配。
研究結果顯示經過兩周後,採用低碳水化合物的患者脂肪肝改善幅度最大。研究成果已發表於線上版「美國臨床營養學期刊」。
布朗寧表示,研究設計雖非用來減肥,不過在研究過程中,採取低碳水化合物、低熱量飲食的患者平均減重十磅(約4.5公斤)。
研究未解釋為什麼低碳水化合物飲食會大幅改脂肪肝善。布朗寧提醒,這次研究時間只有兩周,兩周以上是否也有相同結果不得而知,需進行更長期大型研究才有定論。
參考來源:新聞
中年人睡太少,或睡太多,小心大腦快速老化。英國最新研究指出,中年人如果晚上睡眠時間少於六小時,或超過八小時以上,大腦很容易老化、認知能力下降,大腦會比一般人老四到七歲。
英國倫敦大學學院醫學院流行病學與公共衛生學系資深研究員珍‧斐莉(JaneFerrie)表示,現代人常苦苦追求工作、生活平衡,這項研究發現,睡眠不足、生活作息大亂可能會損害大腦認知功能。
女性若每晚睡覺時間可以達到七小時,認知測驗分數最高,而睡眠時間只有六小時者,認知功能則大大下降。
而男性無論睡眠時間是六小時、七小時,還是八小時,認知功能差異不大,不過當睡眠時間少於六小時,或超過八小時,認知測驗分數就會變得很差。
斐莉解釋,睡眠充足,身體才會恢復精力,身體修復需要依靠充足睡眠,一個人睡眠時間最好控制在七小時左右,最為理想,規律的睡眠時間可讓大腦發揮完美功能。
研究人員警告,長期睡眠不足會影響身體分泌荷爾蒙能力,增加心臟病、中風、高血壓、糖尿病,以及肥胖風險。這項研究近日發表於「睡眠」醫學期刊。
參考來源:新聞
帕金森氏症目前仍無法找到病因,但根據醫師的臨床觀察,發現便秘、憂鬱症、半夜會起來大吼大叫的人,老年後罹患帕金森氏症的機率相對較高;而飼養寵物則可減緩老化。
嘉義基督教醫院神經內科醫師許永居今天表示,帕金森氏症是讓長輩聞之色變的退化疾病,不但找不到病因,到目前為止,只有延緩退化速度的治療方法。
許永居指出,帕金森氏症初期不會影響生活作息,且常易與憂鬱症、失智症等疾病混淆,等到手抖到無法寫字、拿碗,甚至經常跌倒後才就醫,往往都已是預後狀況不佳的第3期病徵。
他說,帕金森氏症是一種行動及肢體退化的慢性疾病,與神經學上其它退化疾病如阿茲海默症(俗稱失智症)、漸凍人等,同屬於神經退化疾病,共通點是退化得很慢,初期不易發覺。
許永居表示,以台灣地區為例,60歲以上罹患帕金森氏症的比率為2%,年紀愈大罹病的比率就越高。
他說,一般而言,帕金森氏症分為5期,第5期為末期,患者不但無法站立,嚴重者甚至連翻身都困難;主要症狀從外觀就可明顯看出,包含手抖、走路不平衡、習慣往前衝、小碎步等。
值得注意的是,帕金森氏症初期會有身體逐漸僵直伴隨腳痠、背痛等情況發生,因此許多人會先到骨科求診,直到未見改善才掛神經內科,但此時病症已進入第3期,藥物療效將不如預期。
嘉義基督教醫院老人醫學科主任張育誠指出,帕金森氏症在治療上除了藥物的遵從性外,家人的心靈上支持與陪伴也很重要。臨床上發現,由長輩負責照料家中的寵物,可以幫助減緩老化速度,但要注意空間規劃,以免長輩跌倒。
參考來源:新聞
圖:洋車前子殼
正常便便的顏色應該是淺黃色 or 咖啡色,排便順暢的便便就會像香蕉的形狀
。
一提到便便很多人都覺得噁心,不願去面對,通常上完廁所就急著沖水走掉。
其實,多停留幾分鐘,檢查一下自己便便的顏色,對自己的健康是有幫助的喔!
香蕉狀:
恭喜您!腸道很健康。
改善方法:繼續保持良好的排便生活習慣。
又硬又小:
表示水分不足,大便停留在腸道的時間太長,容易堆積在體內,形成到宿便,成為多種疾病的根源。
改善方法:
1.減少大便滯留腸道的時間
2.多多攝取纖維質的食物,少吃甜食。
3.多喝茶與開水。
泥狀:
如果是茶褐色的泥狀便,則要注意是否因過敏性腸症候群所引起的慢性腹瀉,也有可能因牛奶或肉類食用過多而產生,
如果泥狀便便中伴有膿液、黏液,應去檢查大腸黏膜是否有炎症。
改善方法:
1.減輕心理壓力。
2.飲食多蔬果、肉類,牛奶減量。
3.如果是長期腹瀉請儘早趕快尋求專科醫師治療。
堆積如山:
這種大便就是腸內有太多壞菌滋生,而且因為水分不足,大便不斷滯留在腸道,由於便便推積太多,等到排出來的時候,就變得堆積如山了
改善方法:
1.這是一種慢性便祕,平時一定要多做運動,增加腹肌訓練。
2.平時不要錯過排便時機,養成固定時間排便,或一有便意就去上廁所。
3.改善飲食習慣,多喝水,多吃含膳食纖維的食物。
水狀:
這種大便含有90%以上的水分,大多是腹瀉,這也是一種過敏性腸症候群造成的,大多與壓力有關,而有些人為了預防便祕吃瀉藥,排出來的也都是呈現水狀。
改善方法:
1.想辦法減輕、釋放壓力的根源。
2.避免食用高脂肪、高蛋白或刺激性的食物。
3.如果是便祕的人,不要想長期依賴瀉藥解決。
又細又長:
過去,又細又長的大便是老年人的專利,因為腸內的比菲德氏菌會隨著年齡減少,老年人如果運動不足又偏食就會使腸道環境走下坡,而這種情況有日漸年輕化的趨勢
改善方法:
1.多吃能增加體內好菌的食物,像是優酪乳、寡醣類食品。
2.多吃一些能增加大便體積的食物,像是蔬菜、水果、蒟蒻、海帶、牛蒡等。
3.可做一些緩和的運動,如增加腹肌的體操或瑜伽…等。
參考來源:新聞
不少人早上起床總覺得眼腫、臉腫,腳甚至腫到像是鞋小了一號。由於近來有網路傳聞指,如果「起床活動20分鐘後,浮腫還沒有徹底消失,就可能有腎病或心臟病!」嚇壞了不少水腫族。不過,醫師表示,除非合併有呼吸喘、蛋白尿等其他症狀,若只是單純起床後覺得臉稍腫,通常跟飲食太鹹、活動量太低有關。
心腎有問題?網路傳聞嚇人
腎臟科醫師指出,腎臟病患水腫主要是因為腎臟受損,導致蛋白質隨著尿液流失,當血蛋白質不足、血管留不住水分時,水分就會留在組織裡面,形成水腫。這時若用力按一下身體浮腫處、就會發現壓按處不會馬上彈回。此時,患者尿液中可驗出尿蛋白,甚至尿尿時也會起泡。
但是有水腫不等於罹患腎臟病,且腎臟病患也不見得會出現水腫。他認為,一般民眾早上起床時覺得臉好像有點腫、或是一到下午就覺得腳比較腫,多半是因為吃太鹹、讓身體留住較多水分,加上肢體活動太少所致。
家醫科醫師指出,若真的是腎臟病引起的水腫,其實不會有特定時間才發生、或是幾分鐘內會消失,應該是一整天都腫、而且包括四肢跟臉都會腫。
至於一般女性常有水腫問題,除了因為女性荷爾蒙會促進水分堆積在身體外,若整天都坐著、站著,又很少活動、導致肌肉張力不足,也會影響靜脈回流,讓下肢容易水腫。
醫生建議 吃清淡一點就好
中醫師吳明珠指出,腎臟病患除了水腫,通常還合併有疲倦感,且其浮腫在眼周處會特別明顯。至於一般女性睡醒後臉腫,通常跟熬夜、睡太少、睡前吃重口味食物有關。
至於若是心臟問題造成水腫,此時患者不會只有水腫,通常是稍微活動就喘、甚至連平躺睡覺也覺得喘,需要把枕頭墊高睡覺才舒服,不會只有睡醒後臉腫。
醫師指出,包括肝臟、腎臟、心臟疾病以及藥物、女性荷爾蒙,甚至體質等都可能導致水腫。一百個自覺水腫的人當中,因為心、腎疾病所致的沒有幾個。這則傳言主要是提醒民眾留心身體可能警訊,至於水腫在睡醒後幾分鐘才消褪,則沒有根據。
美國化學學會發表研究報告指出,核桃的營養成分超過其他堅果,它的抗氧化作用大於預期。研究人員建議,人們可以每天吃7顆核桃。
美國賓州大學研究人員分析對比了包括核桃、杏仁、花生、開心果、榛果、腰果等9種堅果的營養價值,結果發現,核桃含有的抗氧化成分最高,是一種富含多種維生素和礦物質的高品質蛋白質,而且纖維成分高。與相同數量的其他堅果相比,核桃所含的抗氧化成分要多出兩倍,比維生素E的效力更高出兩到15倍。
研究人員說,核桃所含的油性為不飽和脂肪酸,不會造成動脈阻塞。此外,根據之前進行的研究,常吃核桃不僅不會造成肥胖,反而會降低體重增加和罹患肥胖症的風險。但是他們還是建議,進食核桃不宜過多,每天的量以7顆為妥適。
參考來源:新聞
大家聽到輻射,就害怕,其實台灣有很好抗輻射食品,就是茶,因為茶葉裡的茶多酚,可以加速代謝,吸收90%的放射性同位素,不過茶的抗輻射功能,是溫和緩慢的,如果面對瞬間大量輻射,恐怕沒有效。
你喜歡喝茶嗎?很多民眾飯後,習慣沖一杯熱熱的茶來喝,覺得可以促進新陳代謝、幫助消化。但喝茶的功效還不只這樣,現在更引人注意的是,醫生說多喝茶葉泡出來的茶,能夠降低輻射吸收。因為茶葉裡頭,含有茶多酚,可以吸附輻射,醫生表示,人體輻射損傷主要是質子束侵入骨髓,破壞人體造血功能,茶葉裡的茶多酚成份,可以吸收90%的放射性同位素,並且加速代謝,減輕對人體的傷害。只是醫生也提醒,茶多酚只對吸收小劑量輻射有效,對於超量輻射,喝再多茶也沒有用,而且一天最多喝一到兩千CC,喝茶葉適量就好,喝多了反而對身體有害。
參考來源:新聞